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推福利书库

第19章

(3)参话头:明、清以来禅宗的&ldo;参禅&rdo;与&ldo;参话头&rdo;,尽管它如何标榜&ldo;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&rdo;的招牌,但是它与唐、宋之间的禅宗,在教授法与形式上,显然大有不同。

截然两样。

它已经回复走入印度原始小乘佛法的禅观、禅那(禅定、思维修)止观、观想,以及中国正统道家上品丹法&ldo;精思&rdo;的综合范围。

所以大多数真正学禅、参禅的人,与其说是禅宗,毋宁说在学道,反为恰当。

然而&ldo;参话头&rdo;与&ldo;精思人神&rdo;,真的完全一样吗?不然!不然!&ldo;参话头&rdo;的不同,就是它在禅定寂静的境界中,含有一个古今中外,人人要求解决而结果不能切实解答的问题存在。

如果在参禅的进修过程中,得到四禅八定的必然境界与程序,这就叫做禅的工夫,而在这个禅定工夫的境界中,慧智豁朗。

明悟证得这个大问题的根本,这就叫做豁然开悟的见地。

总之,没有工夫的见地,便是狂慧妄想,没有见地的工夫,便是心外求法的外道禅与凡夫禅。

那么,它在禅定的工夫境界中,参的什么&ldo;话头&rdo;呢?简单地介绍,话头可分为有义理的,与无义理的两种:

有义理的,如:&ldo;生从何处来?死向何处去?&rdo;&ldo;念佛是谁?&rdo;&ldo;念是何人?心是何物?&rdo;等等,以及南宋时代大慧宗果禅师,最喜欢用的,佛说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为什么&ldo;僧问赵州和尚,狗子有佛性也无?&rdo;赵州答:&ldo;无。

&rdo;这是什么道理?甚之,他教人只要参一个&ldo;无&rdo;字就可以了,这又是什么道理?

无义理的,如:&ldo;如何是佛&rdo;?&ldo;庭前柏树子。

&rdo;&ldo;麻三斤。

&rdo;&ldo;乾矢橛。

&rdo;等等。

介于有义理与无义理之间的,便如一般所谓的&ldo;参公案&rdo;,那是把古人悟道的史迹,参学悟道经过的故事,与他师弟之间问答的&ldo;话头&rdo;,做为借镜,拿它的中心,用来参究自己的疑问,便叫做&ldo;参公案&rdo;。

元、明以后禅宗的&ldo;参话头&rdo;,它既包涵这些作用,所以它和专门做禅定的工夫,以及止观、观想,与道家&ldo;精思人神&rdo;的修持作用,便大有不同了。

3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

禅宗在宋、元以后,由于&ldo;参话头&rdo;方法的流行,以及集体同修丛林制度的普及,天下各大禅林或禅院中的禅堂建设,到处都有相当的风规,于是出家袖子,行脚参学诸方,以天下为家,四海为室,随时随地,都可以在禅院丛林中,挂褡安居,只要抱住一个&ldo;话头&rdo;,专心用工参究,讨褡长住禅堂,一年半载,或年,甚之,十年、二十年、以至于一生参禅到底,不管已悟未悟,话头永远是个话头,打坐参禅,永远也还在打坐参禅,如此等人,数不可计。

所以在丛林制度的禅堂规模兴盛以后,原始排宗的真正慧命,渐渐就此断送,也正因为&ldo;参话头&rdo;与长住&ldo;禅堂&rdo;的风气,普遍流行,使向来以般若慧学为主的佛法心宗的禅。

变为以打坐参样的禅定为主的禅风。

于是执著境界,扩充宋代禅师们对机设教的教授法的三关之说,便大为盛行,因此而有指&ldo;破参&rdo;为明心的初关,见性为&ldo;重关&rdo;,最后的证悟,为破末后&ldo;牢关&rdo;的传说。

到了清初;雍正为了三关之说,还特别提出唯识宗法相学来作注解,认为&ldo;破初关&rdo;,是了意识的事;&ldo;破重关&rdo;,是了第七末那识的工夫;破末后&ldo;牢关&rdo;,才是了第八阿赖耶识的事。

其实,这都是后世参学禅宗的人,脱离不了禅定境界的窠臼,以做工夫的禅定境界,做为划分层次的界说,纵使与虚空合一,森罗万象,都在一片心中,仍然还在心意识的范围中打转,还是离不开身心互相关联的变化,如果要详细加以分析,一为时间不许可;二为对于禅宗心地法门,真实下过工夫,有经验的不多,姑且略而不谈。

(六)禅宗与理学的关系

其次,一般讲到禅宗,以及研究禅宗的资料,都在宗师们的语录,以及语录的汇书,如《景德传灯录》、《五灯会元》、《指月录》等著作里,寻找或欣赏禅师们悟道机缘的公案,与机锋、转语的妙趣,认为便是禅机,便是禅宗的心要。

殊不知禅宗既然号称是佛法心宗的中心,关于佛法所有的修持行为,如戒、定、慧等细行,岂有完全略而不谈之理,所以只认机锋妙语做禅宗的,使人于元明以后狂禅的流弊,甚之,使明儒王阳明之学,也连带受此冤诬;同时,因为阳明之学的流弊,更使禅宗连带受谤。

事实上,如果用心研究历代悟道者前后的言行,只要仔细留心历代高僧禅德们的传记,以及专记宋代以后禅师们言行录的《禅林宝训》一书,便可了解真正禅宗宗师们关于修行的品德,是如何的有肃然可敬的风范,并非徒事空言,专谈机锋便以为禅;亦非专以默照(沉默)静坐,便是禅的究竟法门。

而且由此可知唐、宋以来禅师们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教育思想的精神,它是如何的配合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,何以会形成宋代儒家理学的原因所以了。

现在为了简便,暂且举出禅宗的佛学思想,与北宋开创理学几位大儒的理论,作一比较,大家便可知道他们受到佛学思想熏陶渊源的所自了,但是我说的影响与比较,并非就是照钞或翻版,只是限于影响,而且更没有批判他们优劣的意思,这点我须有慎重而保留态度的声明。

不过,宋代理学的大儒们,在他们毕生治学的历史记载上。

都有过&ldo;出入佛老&rdo;若干年的纪录,然后又有好像憬悟知非的警觉,认为人禅为逃禅,人道为适世,便又翻身人世,归于儒家思想,以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己任的态度,不管他们后来是如何的推排佛、老,但在他们治学的过程中,有互相吸收融会的地方,那是无可否认的事实。

例如:周濂溪的学说,如他的名著《通书》,及《太极图说》等,骤然读之,完全在阐扬《周易&iddot;系传》与《中庸》的内义。

实际则为融会佛、道两家学术思想,尤其偏向于原始儒、道不分家的道家,与老子的思想。

程明道(颢)的名著《定性书》,如:&ldo;所谓定者,动亦定;静亦定,无将迎《出庄子语意),无内外,苟以外物为外,牵己而从之,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。

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,则当其在外时,何者为在内?是有意于绝外诱,而不知其性之无内外也。

既以内外为二本,则又乌可遽语定哉……今以恶外物之心,而求昭无物之地,是反鉴而索照也&rdo;等语,大都择合《庄子&iddot;齐物论》的内义,融会禅宗三祖僧璨大师《信心铭》的道理。

相邻小说
美人兮:废弃王妃  冰河降临  小皇帝的农夫相公  好事多磨  未来之师厨  光明圣女想跳槽  声声慕我  斗魂  我对世界抱有恶意[快穿]  我欲穿花寻路  回收账号重启中[无限流]  连哭都是我的错  相夫  前任复活指南  软萌龙在线失忆  前男友又在给我写信了  末世重生后,大佬们排队宠着我  魔君你别太离谱[穿书]  我的小朋友  [综漫]从零开始的假酒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