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福利书库

推福利书库>细说大汉大全集汉朝那些事儿 > 第204章(第1页)

第204章(第1页)

王充对世俗迷信也作了批判。他指出根本无法通过卜筮预知吉凶,因为卜筮的结果可随意解释。雩祭求雨,百无一用,因为阴阳变化有它自己的变化规律。禳灾、祭祀、巫祝这些做法并没什么意义,祭祀仅可作为纪念祖先的一种仪式。当然,王充对神学的批判还不够彻底。他主张&ldo;神道设教&rdo;,赞同保留某些宗教仪式,在《感虚》、《商虫》等篇中,还明显带有天人感应神秘主义思想影响的痕迹。

性命论

既然人和物都是由气而生,那么为什么人和物有差别,庶民和王侯也不一样呢?那是因为人有性和命。

在人性论方面,王充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、荀子的性恶论、扬雄的性善恶相混论。他将人按照品德高下分成三类,认为中等以上的人性是善的,中等以下的人性是恶的,中等的人性是善恶相混的。说性无善恶,就像说人的才能没有高低一样荒唐。他认为人性与人才一样,极好的(善)和极差的(恶)很难改变,而中人之性是易于改变的。改变人性的手段是教化。他举例说,文吏自幼习笔墨,不闻仁义之语,长大为吏,徇私害民,舞文弄法,但他们不都是具有恶的人性,所以为恶是因为所学习的东西违背了圣人之教。《率性》篇说,性恶的人心就像木石一样,但木石尚可为人所用,何况人心并不是木石呢?总的看来,王充承认人性均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。尽管王充曾说过天生的极善极恶的人是不可改造的,但一般而言,教育和学习还是可以改变人性的。

《论衡》中多处谈到命,但凡人的寿夭、贫富、贵贱、吉凶皆归结为命。人的寿命为什么有长短之别?王充说禀得坚强之性者,气丰厚而身体强健,寿命就长;禀得软弱之性者,气单薄而体质羸弱,寿命就短,这就是&ldo;寿夭之命&rdo;。人的贵贱贫富又是什么决定的呢?《论衡&iddot;命义》篇说:&ldo;天布施元气而众星布施精气,众星之气包含在天施的元气之中,众星尊卑大小不同,所施精气也随之不同,于是得高贵之气则高贵,得低贱之气则低贱。&rdo;王充将人的一切差别皆归结为所禀元气的不同,这样做过于简单。当他用气说明人的自然属性时,多少带有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;但当他用气说明人的社会属性时,得出与神学命定论近似的结论,便不能不陷入神秘主义的窘境。

王充认为,人的性与命都禀气而生,但它们却有质的区别。《命义》篇说:&ldo;性决定人的操行善恶;命决定人的祸福吉凶。有的人行善得祸,是因为性恶而命吉。性有善恶,命有吉凶,二者不能混淆。性可以通过学习改变,而命是与生俱来,不可改变也不可逃避的。&rdo;王充要人们听从命运的摆布,放弃任何主观努力,这种消极的思想是不可取的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,又可以发现王充命定论思想的积极方面:王充是从无神论观念出发,为驳斥神学目的论而阐扬元气命定论的。神学迷信认为,品德善恶引起了人的贵贱贫富、寿命长短等,这是上天根据人的德行对人的赏罚。由此推之,必得如下结论:积德行善便可富贵长命;作恶缺德必然贫贱早夭。但现实证明并非如此。司马迁在《史记&iddot;伯夷叔齐列传》中就曾列举与此结论矛盾的现象,王充在《命义篇》中对此作了更加详尽的批判,在他看来,神学家们提出的上天扬善抑恶、赏善罚恶之说,根本难以立足。他找不到批判的武器,不得不用气的命定论代替神学目的论。

认识论

建立儒家的圣贤迷信观念后,不少人认定圣人天生就有知识。纬书上更编造了许多神怪故事,证明圣人先知先觉。王充认为这毫无根据,他认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是根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(&ldo;揆端推类&rdo;),透过现象看本质(&ldo;案兆察迹&rdo;)而得到的,并非凭空捏造得来的。

王充认为,人要获得知识首先须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,即眼见、耳闻、口问。即使是圣人,也需要经过这些途径才能获得知识。圣人的知识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,也是靠学问得来的。只不过圣人性聪敏,见多识广,所以其知识渊博。众人知识浅薄,见圣人博学多识,便感到惊奇,以为圣人生而知之。王充还指出,人的认识能力会受限于各种条件。比如人的眼看不见十里之外,耳亦不能闻百里之外,说明人的感觉器官要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。圣人虽然聪敏,但也不能站在墙西仅据声音便知道墙东边的人的职业外貌,这说明,人的认识还会受制于外界自然条件。

王充认为,人的认识要通过思考使之深化提高,不能只停留在感觉经验的阶段。以耳目论事,往往只看到虚假的表面现象及效果,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。判断是非不能只靠耳目,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。王充虽然不能够正确地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,但却指出人的认识必须经过这样两个过程: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上,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。

王充强调学以致用,重视效果。他批评崇尚空谈、死记硬背的学风,指出祖述师说、人云亦云这种事,连鹦鹉都能办到。他强调学习知识要融会贯通,并付诸实践。从这个观点出发,他激烈批评儒生们&ldo;好信师而是古&rdo;的学风,认为他们不辩难、不深究圣贤之言,使得虚言怪语得以流行。据此,他十分强调检验效果,说只有考察事情的前前后后,而后才能判定是非。他又指出,评论一件事,如果不尊重事实,不注重效果,巧舌如簧,大家也不会相信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归期  八十年代文艺青年  守护我方公主[综武侠]  姐夫大人,慢点爱!  可以住你衣柜吗  琅琊榜之风起长林  本法官萌萌哒  [综英美]超级英雄手册  再弃坑就剁手  阴阳公交车  至尊公子  重生之回到离婚前  你好难追  恋爱假说  小姐姐,我喜欢你  予楚  和大理寺卿谈情说案的日子  恐怖少年  荆棘热吻  O装A真是太难了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