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,夫子庙前人潮涌动。
买卖声、卖米面的、挑担的、表演杂技的、售卖小吃的。
天南地北,甚至西域、海外的人,都会汇集于此。
京城里的人们也乐于前来。
热闹非凡。
如今,因为陈寒在夫子庙旁修建功德楼和功德庙,吸引了数千名工人。
他们的日常需求极大,消耗惊人。
商人们嗅到商机,纷纷来此做生意。
刹那间,夫子庙前,熙熙攘攘,仿佛庙会盛况再现。
这喧闹的景象持续数日,非但未曾减退,反而愈演愈烈。
尤为显着的是,秦淮河上的商船比平日多出四五倍之多。
码头上卸货的劳工忙碌不堪,众多未被列入救济名单的灾民也在其中分担重负。
经陈寒调度,许多人都参与到了码头的劳作之中。
粮食如山般源源不断地运入京城。
各地的商船与货船昼夜不息地穿梭于河道之上。
城门口人潮涌动,络绎不绝。
城内的大小客栈、酒楼、茶社、食肆、戏院皆座无虚席。
京城街头的人流比平日足足多了五六倍,宛如过大年般的繁华。
在这种情况下,兴隆号商铺的日销售额竟高达三百贯,让林德贵这样的商界大佬乐不可支。
募捐活动中的商人此刻深信不疑,陈寒并未欺骗他们,这里的确是个能赚大钱的地方。
商务司衙门的二楼阳台上,陈寒伫立眺望,
眼前的景象令他略感惊讶。
大明的商业潜力实乃无穷无尽。
只需稍加引导,商人们便会自发聚集。
且他们的表现令人赞叹。
身旁,夏荷、冬雪以及陈寒从灾民中提拔的骆秉堂、李少尧、张敬斋正汇报工作。
他们皆是陕甘的秀才,博学多识,品性淳朴。
更关键的是,他们在计算方面颇具天赋,因此被陈寒招揽为幕僚。
夏荷报告的仍是灾民安置之事:
“公子,自月初七接收第一批官员捐赠的三十万贯以来,已安置三千二百一十六人在城外建造木屋;”
“两千一百二十人在秦淮河畔建立工坊;”
“四千五百人在城内修筑功德楼。”
“一千三百人在码头从事卸货工作;”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