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推福利书库

第31章

历史的进化课在私塾和读经之间(2)儒学经典在民间的日用,还体现在农民日常仪式和调解活动两方面。

过去农村的婚丧嫁娶以及年节祭祀,都要有一定的仪式。

这种仪式,就是儒家所谓的&ldo;礼&rdo;。

不过,儒家经典《仪礼》和《礼记》上规定的礼仪,是不下庶民之礼,跟农村百姓日用之礼,有很大的距离;两者不仅有繁简之异,而且在于农村的类似礼仪,掺杂了大量民间巫术和宗教的成分,变得很不&ldo;纯&rdo;了。

以丧礼而论,不仅仪式上有僧道的念经超度,而且装殓和入殓过程也充斥了巫术的程序和理念。

不过,尽管如此,这些礼仪在主导方面仍然是儒家的,不仅精神上保有儒家&ldo;慎终追远&rdo;之主旨,而且只要有条件,必须请儒者前来主持(喊礼或者点主)。

一般来讲,尽管各种仪式内容混杂,只要不是刻板的道学先生,乡绅们是不会拒绝参与的。

因为他们知道,一般的老百姓,恰是通过类似的礼仪活动,才能够更深切地体悟到儒家礼治所要求的长幼尊卑之序,直观地明了上下、尊卑、昭穆这样的概念,甚至可以说对礼有了某种肌肉的记忆。

礼仪的混杂,对礼恰是一种有利的情势,也许正因为民间这种不纯的礼仪,才使得农民对之拥有更加强固的亲和力,因为来自巫术和宗教的成分,同时满足了农民对于祈福趋吉衷心的心理追求。

民间的调解,是乡村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成分。

民间纠纷是日常的节目,完全没有纷争的社会是不存在的。

而在古代社会,诉讼是不被提倡的,民间有了纠纷,按约定的习惯,是首先要找人调解的,或者是族中长辈,或者是邻居好友直至乡绅或者其他地方精英。

如果不经民间调停而直接讼于官府,应该属于某种反常之举。

即使进入诉讼程序,如果是&ldo;婚户田土&rdo;之类的&ldo;细事&rdo;,官府首先还是要进行调解,即进入黄宗智先生所谓的&ldo;第三域&rdo;。

在正式判决之前,官府和原被两造谈判博弈,乡绅和其他的乡村精英在此期间也势必要居中起作用。

无论是官方的调解还是民间的调解,纠纷调解是民间日常生活得以维持的关键性环节。

对于民间和官府调解的研究,现在已经有了一些,但其机理却还是不很清楚。

比如,调解的说词是什么?或者说,调解用的是什么工具?这个问题,往往被人忽视。

多年游幕,曾经做过地方官的汪辉祖曾说:&ldo;且讼之为事,大概不离伦常、日用,即断讼以申孝友、睦姻之义,其为言易入,其为教易周。

&rdo;(汪辉祖:《学治臆说》)意思是说,要想调解到双方撤诉,无非是申明儒家伦理的说词,即私塾所读的经里的内容。

其实,海瑞处理亲族之间诉讼的原则:&ldo;与其屈兄,宁屈其弟;与其屈叔伯,宁屈其侄&rdo;(《海瑞集》),主旨也无非是孝友忠信。

相邻小说
先婚厚爱,厉少的神秘哑妻  你应该知道的欧洲史  快穿之贱受的自我修养  渣了徒弟后我跑路了  男神卷土重来[娱乐圈]  我见帝师多妩媚  每个要拯救的主角都重生了  北马寻龙  夺情危机  重生之四爷福晋养崽有方  隋唐五代史: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  这种幸福我不要  首辅大人太病娇  穿越兽世:我拿捏了兽王大人  票房女王  一夜皇妻(上)  没有人像你  我靠科技种田兴家  太傅家的小娇娘  时教授那么宠